1、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,5月16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跌2000元,均价报10.45万元/吨。
宰相与丞相猛一看是一回事,其实差别很大,两个称谓产生的时期,及内涵完全不一样。简单来说,宰相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,并不是具体官职,丞相则是指具体官职,流行于秦汉,废止于明初。
宰相的起源
“宰”的意思是主宰,"宰"最早起源于商朝,是管理家务的官。周朝有执掌国政的"宰”,称"太宰”,也有掌贵族家务的"宰”,称"家宰”,还有掌管一邑的宰,为"邑宰”,总之,"宰”为官员的通称。
相,有辅佐之意。宰相联称,始见于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宰相者,上佐天子理阴阳,顺四时,下遂万物之宜,外填抚四夷诸侯,内亲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。”意思是说,宰相上对天子负责,下对百姓负责,政治丶经济丶军事丶外交揽于一身。统领百官各司其职。
宰相的历史沿革
宰相一词出现较早,宰即主宰,原指负责屠宰的人,相及相礼,指负责礼教的人。古代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,负责祭祀的牺牲屠宰事宜,及祭祀流程事宜的官员地位很重要,分别称为宰和相。所以,宰相最早仅仅是指代,朝中地位最重要的一类官员,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官职。
至明朝,丞相取消,皇帝亲政。《说文解字》解释道:宰相的称谓,后期还有多种不同称呼,如宰执、宰辅等,在春秋战国,不同的诸侯国,对宰相的称呼差异很大,比如,吴国称太宰、楚国称尹、秦国称相邦、两汉称相国、丞相。
到了南北朝以后,随着丞相制度的消亡,帝国由“单相制”,转变成“多相制”,一般,尚书令、尚书仆射、中书令、同平章事、参知政事、内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等,都称为宰相。所以,宰相只是一种泛称呼,而不是具体的官职,丞相是宰相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丞相的历史沿革
丞相一词在战国后期就出现了,成型于秦朝末年,期间也出现过相国称谓。相国原称相邦,为避讳刘邦,改称相国。相国是指协助帝王,处理一切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,而丞相的权限一般仅负责政务,不涉及军事,因而相国的权限要大于丞相。
自萧何、曹参之后,相国一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丞相制与三公九卿制的官僚机构设置相辅相成,一直流行到南北朝。元朝和明初曾短暂“复辟”,后被朱元璋废除,从此丞相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。
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的记载:“相国、丞相,皆司徒”。意思是说丞相也称大司徒、司徒,与太尉(也称大司马、司马)、御史大夫(也称大司空、司空)合称三公,是朝廷地位最重要的官员。一般丞相(大司徒)负责行政,太尉(大司马)负责军事,御史大夫(大司空)负责司法监察。
三公以下,设九卿,九卿以下各设司监。三公九卿的设置模式,其实就是一种按职能条块分割的机构设置,最大的弊病就是职能割裂,相互协调困难,同时皇帝家事与国事混杂,家国不分。它带来的后果就是丞相的权力过大,对皇权限制严重,这就是汉武帝发明内朝官的出发点。
从丞相制到宰相制的演变
宰相最早只是泛称呼,它变成一种制度,开启于南北朝,随着台阁制逐渐取代九卿设置模式,丞相从“单相制”,慢慢演变成“多相制”,所有的“相”,一律被称为宰相。所以,宰相制,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,导致相权受到皇权制约,由单一的丞相独掌朝政,变成由多名丞相共掌朝政的模式,极大地打击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。这个制度最早的雏形,脱胎于汉武帝发明的内朝官制。
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,发明了内朝官,让一群资历很浅,有学问的青年学者,组成他的决策顾问团,将丞相的决策权收归内朝官。如此一来,他的秘书团——尚书台的地位就凸现出来。尚书台的长官,尚书令、中书令(原指由宦官出任的尚书令)、尚书仆射是当然的内朝官,并负责内外朝之间的联络。
《金史·百官一》中提到,尚书台即后来的尚书省,到三国时期,尚书台由内朝官外移,变成正式的外朝机构,即尚书省。到了曹魏时期,发现尚书省权力太大,就又发明了中书省,以对抗尚书省。南北朝时期,中书省又发展成为威胁皇权的机构,于是又诞生了门下省,以制约中书省。
随着三省制的创立,丞相制度也逐渐消亡,三省长官都称为宰相,决策模式也从丞相府,转变到政事堂,决策人从丞相一人,变成三省长官。
丞相制消亡的根源
从单相制的丞相,到多相制的宰相,这个结构的变化玄机在哪里?没错,是皇权走向独裁的需要!皇(王)权的发展是有个过程的,就像一个人的成长,未成年之前离不开监护人的保护和制约,成年后逐步走向独立。皇权也一样,在隋唐之前,一直受到宗室势力、外戚势力、门阀势力的护佑和制约。
请注意,这里用的是“护佑”和“制约”,也就是说,政治势力对皇权存在两面性,既是拥护势力,也是为害势力。这就是长期以来,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根本,丞相一般都是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!
总结
随着皇权的不断成熟,相权受到打压,皇权逐步走向独裁,其实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!隋唐之后,多相制已经完全取代丞相制,到明清,所谓宰相,基本就沦为荣誉称呼,皇权已经走向极端独裁!
参考文献:
1.《说文解字》
2.《金史·百官一》
3.《韩非子·显学》
4.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
5.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
图片来源于网络股票配资怎么操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皇权丞相宰相尚书省丞相制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炒股论坛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_恒汇证券观点